Jonathan Martin(1986年出生於巴黎Les Lilas),現於巴黎及L’Île-Saint-Denis工作及生活。Martin的作品,包括電影、繪畫和電子雜誌的出版。其作品的出發點往往出於流行歌曲、船舶上的公眾聲音、秘密信息,以及他稱為來自機械複製的快感等。就像他的電影 《War Whoop》 (2012)、《Bleach》 (2013)及《Francilia》 (2014)。Martin曾與Mimosa Echard在法國尼斯Circonstance畫廊舉辦展覽「Mithril」,及參與展覽「The Rings」,成為巴黎東京宮皮埃爾博格-伊夫聖羅蘭基金會(Fondation Pierre Bergé – Yves St Laurent)展覽的一部份。Martin現為駐巴黎東京宮Le Pavillon Neuflize OBC研究實驗室的藝術家。

展場有一道佈滿水墨繪畫的牆身,是藝術家從2012到展覽前一刻為止的所有創作,紀錄了流行圖像的變遷,以及藝術家的一直演變的路向。另外,Martin又透過一首流行歌曲作為想像的時空,創造了四部35毫米和16毫米的電影。在作品《War Whoop》(2012)中,膠片的幾何刮痕概念是由北歐及納瓦霍地毯而來,後來得到 Floyd Ming and his Pep-Steppers在1952年由實驗電影製片人Harry Smith發佈和編制的《美國民間音樂選集》中一首1928年的曲子《Indian War Whoop》的催化。作品《Rosefilm》(2013) 以人手數計珍珠的行為表達了不連貫的動作,反思這些動作的完整性。 在作品《Braids of Space and Time》(2013)中,攝錄機注視一雙編織樹葉的手,就似是想激起電影本身的迷幻聲波頻率。最後,作品《Bleach》(2013)透過把錄像淹沒在腐蝕性化學物中,重新演繹了美國搖滾樂隊Nirvana的歌曲《潛水》,突出樂隊神秘的特質製造出的淒怨力量。

banne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