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马修
合作项目:
乔治.马修于1921年1月27日生于法国北部滨海布洛涅,家族从事银行业。12岁时迁居至凡尔赛,中学时习希腊语,俄语和西班牙语。1941年,马修于里尔大学攻读法律,却对文学及哲学尤感兴趣,获英文学士学位。他自学绘画,于1942年正式展开他的艺术家之路,主要创作风景画和肖像画。除了绘画,他更于杜埃中学教授英语,担任美国陆军翻译员,及于比亚里茨的美国军事大学任法语教授。
马修于1945年首次以实验性「滴流」技法绘画,比美国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47年首次使用「滴画法」更早了两年。1947年,马修迁居巴黎。于美国船运公司United States Lines担任公共关系主管,同时继续探索绘画。为了反对枯涩冷漠的几何抽象风格,马修开创全新美学风格——「抒情抽象」,强调艺术家的直觉、自发性、爆发力,从艺术传统中得到自由解放。12月,马修在巴黎卢森堡画廊筹办首个名为《想像》(L'Imaginaire)的群展,标志著「抒情抽象」的诞生。他同时与艺术评论家米歇尔·塔皮埃(Michel Tapié)密切合作策划展览,包括《H.W.P.S.M.T.B.》(科莱特·阿兰迪画廊)、《白与黑》(两岛画廊)、《对抗力量》(尼娜·多塞画廊,1951年)等,汇聚法国和美国抽象画家,最先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引进法国,奠定马修在欧美艺术界的贡献。
1950年,马修在巴黎勒内·德鲁因画廊(Galerie
René Drouin)举办了首次个展。法国文化部长及作家马乐侯(André Malraux)赞叹「终于出了一位西方书法家」。1952年,马修在纽约Stable画廊举办了在美国的首次个展,随后在日本、美国、巴西、阿根廷、中东等全球不同地方展览。五十年代开始,马修将表演元素引入绘画之中,穿上戏服在观众的注视中绘制巨幅油画,启发了1960年代的行为艺术及偶发艺术(Happening)。在马修访问日本前一年,在日本前卫艺术「具体派」领袖吉原治良发表的《具体美术宣言》(1956 年)中,「赞誉波洛克和马修的作品,展现出物质自身的高呼,那是颜料与瓷釉的呐喊。」于1953至1964年间,马修出版《美国巴黎航线评论》创刊号,并为此双语艺术期刊担任10年总编辑。
于60至70年代,他意识到艺术家对社会的主要职责,将创作拓展至生活层面,并参与不同合作项目。当时哥白林织毯厂邀请马修创作挂毯,塞夫尔国家陶瓷制造局邀他创作餐碟,法国造币局委托马修设计10法郎硬币,法国航空也邀请他设计16张海报。
马修于2012年6月10日在法国布洛涅-比扬古(Boulogne-Billancourt)以91岁高龄逝世。马修一生曾举办逾170场展览,多次大型回顾展。他的作品获全球90多个重要艺术馆收藏,包括:纽约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汉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华盛顿赫希霍恩博物馆、巴黎庞比度艺术中心、巴黎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巴塞尔艺术馆、伦敦泰特美术馆、东京现代美术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