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疫症期间,我们迎来了久违的驻场计划。法国艺术家巴拉特 (Théodora Barat) 在港开展了微观巨世:香港驻场计划。在社交距离措施实行之际,巴拉特仍能为以香港作蓝本的新作品进行大量研究和资料收集。鉴于巴拉特的作品只能反映她小部分的研究, K11 Art Foundation为大家带来由巴拉特亲自操刀的游历清单和跟艺术家的访谈,一睹创作过程和驻留香港期间难忘的点滴。

巴拉特邀请你跟她踏上重温她在香港遇上许多的第一次。巴拉特把自己在探索香港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细腻和复杂的情感以日志的方式纪录下来。这清单让结合了观察和情感,突破我们对香港固有的理解,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

于十分特殊的情况下,我抵达了香港。隔离期间我就像身处于密封舱内。我只能眺望窗框外的景色,偶尔接触到一些气味,嘈音和色彩。即使我未曾亲身踏足这城市,已有一种说不上来的熟悉感。

隔离是在农历新间结束,是在农历新间结束,而我离开之时刚好是凌晨一点正。开初的几天我的思绪仍在飘浮,心不在焉,然后著陆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在这充斥著多样刺激的环境,我必须承认第一个星期是费力的。转眼间我发现自己已迷失于这环境中。

而当工作开始,我便慢慢适应下来。我早已计划从香港的电力历史有关的事物去认识和体验香港。我第一次踏足南丫岛时就遇上岛上的电力‘庞然巨物’。我被岛上的氛围所震慑。它跟城市的喧闹形成强烈对比。三座烟囱守护着岛上茂盛的林木和安宁。顿然我察觉到发电厂的体积和它于岛上重要的地位。

当我回到香港岛时,我知道我需要知道更多关于香港电力的历史。我在谷歌地图上找到一些不知名的建筑物变电站。 然后决定展开一场探险之旅,到访所有在港岛(港灯)和九龙(中电)的变电站。我在行程中花了不少时间去探索这些变电站。探访完毕后,我决定把重点放于港灯的变电站。我发现港灯的发电站的建筑都非常有趣,特别是它们跟周围建筑物的关系。变电站都铺满不同颜色的瓷砖,像是尝试配合现已消失的建筑特色。七十、八十年代的风格于一座过度现代化的城市中并存。

在研究港灯的历史途中,诱发我为作品探索更多不同的方向。其中有两个主题尤其鲜明,发电厂的过去和它遗留下来的痕迹。所以走访这些发电厂的旧址,尝试拼凑它过去的地理痕迹。除此之外,我被这些设施所散发出来网络庞克(cyberpunk)的氛围吸引着。我同时有一股冲动重看《逃出纽约》(尊·卡本达)、《未来战士》(占士金马伦)和《银翼杀手》(雷利·史考特)。

影片来源: YouTube

当我身处此地的时间越长,我对这城市的发现和体验亦随之增长。正因如此,我能够把这城市跟它的城市规划和科学小说结合起来。为了反映我对香港这城市日渐增长的了解和与在驻留期间我跟香港转变的关系,我预计我的作品将会有所突变。

香港的城市面貌和电力基建建立了一个基础让我去想像香港会变成怎样当它身处于一个科幻小说。我忽发奇想如果为位于南丫岛为港岛提供电力的唯一供电系统突然中断。这想法使我构思何不让香港陷入一片漆黑,而我又该如何用作品把这不可能的景象再现。要把在日光下拍摄的片段装作晚间拍摄,我需要于黎明时分外出拍摄。每天都要赶在街灯熄灭和繁忙时段开始前拍摄。在这特定时间拍摄,让我看到这城市隐藏的维度,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当城市从混沌中歇息,人类的痕迹亦随之一并消失。在清晨拍摄的经验不单令我全面地审视自己的作品,我更隐约一瞥在未来之中的可能性。一个消失殆尽的未来。

最后在香港看到景色正是东北边的大屿山。那里有迪士尼乐园,竹篙湾发电厂和隔离中心。完美地总结了全球现状。

logo